当前位置:主页 > 堪舆典籍 > 北京风水大师:中国国学八德故事--义篇论
北京风水大师:中国国学八德故事--义篇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0-22 17:00[大 中 小]

中国国学文化:八德故事-义篇论

义篇:()仲淹义田
  诗曰:宋范仲淹,千亩义田,以济群族,衣食赖焉。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次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他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二十一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白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够,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步入仕途。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止的十七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庆历四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又一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朝廷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他,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作记。他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当晚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中与多位法师交往,于佛法中深有获益,从他的诗文来看,其思想中颇有与佛教相通的地方,而且他已经开始从佛经中汲取营养,壮大儒学。所以他能以洗炼优美的文字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思想光辉。
  范仲淹还是一位颇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当时,西夏经常侵犯宋朝的边境,范仲淹被朝廷派去指挥西北边境的军事。他一上任就整顿军备,使宋军很快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扭转了西北战局。他还十分注意发现人才。他发现一个叫狄青的小军官作战有一套方法,就打破常规加以提拔。正是由于范仲淹的无私推荐,狄青才从一个下级军官迅速成为了历史名将。
  他救济穷苦的人家,当宰相时,便把俸禄拿出来买了近城的好田一千亩,称它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每天有饭食给他们吃,每年有衣服给他们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都拿钱贴补他们,并且选择他族里年长又贤良的人,去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计划。实践了他年轻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国家有更多的栋梁之才。苏州在此地就学的学子们,在这八百年的过程中,出了三四百个进士,几十个状元
  还有一次,他吩咐儿子范纯仁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在运输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父亲的故友,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没能葬好,女儿也没有嫁妆。范纯仁知道后,马上将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船也卖掉了,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卖完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亲汇报。当父子俩坐在一个桌上,范纯仁跟父亲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掉了吧!范纯仁说:我已经卖掉了。可见父子同心。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于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各地,苏州和庆州的百姓,以及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众多百姓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光辉,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教育意义。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明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八百年来,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的。
  【注释】谢氏:虔诚的佛弟子,长斋绣佛达二十年之久。说:yuè
  醴:lǐ,甜酒。僧:sēɡ,佛教指出家修行的男人。韭:jiǔ,韭菜。黜:chù,降职或罢免。范纯仁:范仲淹给儿子取名的期许,纯是一颗仁慈之心。斐:fěi,显著。

义篇;()天祥衣带
  诗曰:宋文天祥,涕泣勤王,惟义是尽,衣带名扬。
  南宋名臣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在他降生的时候,文家屋顶上云霞笼罩,故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字宋瑞,又字履善。当他还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在乡贤祠里瞻仰欧阳修、胡铨等忠臣节义之士的牌位时,看到谥号中都有一个字,他感慨不已地说:人如果不能以忠义的节操,身居庙堂之上为万世所效法,就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文天祥二十岁那一年来到临安,在集英殿参加进士考试。当时正值理宗当政时期,政局废怠士气难振。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主题,写出了上万余言的策论。他有感于人心的不安与政局的动荡,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循从古范、忠义浩然的志节。这篇策论给了理宗至深的感动,他亲自提名文天祥为殿试第一名。当时的考官、著名的学者王应麟在奏章中说道:文天祥的文章,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我大宋朝廷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实乃国家之福。
  理宗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大元军队出兵攻打宋朝,宦官董宋臣提议迁都。迫于权势当朝群臣竟无人提出反对,而只有文天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上书请求朝廷惩治董宋臣,以使上下团结一心。他的胆识与勇气,倾朝之人都为之叹服。
  宋度宗时期,文天祥在湖南提刑的任上,拜见了故相江万里。老宰相对文天祥的志节早有耳闻,因而心中有着许多对后生晚辈的托付与期许。真是感伤犹记旧江山,看到山河变化、国事衰微,老宰相内心非常感伤,他说:我已经老了,眼见天时、人事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对大宋的江山社稷,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忧。我主持国政多年,见过多少宦海沉浮、人事兴替,不难预见将来拯济国家的重责,必然落在你的肩头之上。你的责任是千钧之重,任重而道远啊!
  德祐初年江上告急,朝廷号令天下起兵勤王,护卫大宋国土。文天祥手捧诏书,忍不住泪如雨下。眼见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号召各地豪杰之士起兵护国,短短时间就聚集了数万人之多。文天祥的朋友观察到时局的动荡与成事的艰难,不禁忧心忡忡地说:当今的现况,元军势不可挡,所向无敌。而您以万余名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元人大军,这和驱赶群羊去搏击猛虎有什么区别!您一向深谋远虑,不会看不到局势的严重性吧?
  文天祥说:我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然而我大宋朝廷照顾养育天下臣民,达三百多年之久,没有国哪有家!而今正值国家危难之时,朝廷在全国上下征集兵力,却见不到一兵一卒入关响应。每每想到这里,我内心深处的沉痛与忧虑,一直都无法释怀,所以才如此不自量力,牺牲自己而在所不惜。如果我们的义举,能感得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共同为大宋社稷江山而献身效力,那局面或许还能够得以挽回。
  文天祥捐出自己的家产充当军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每每言及天下国家大事,他总是忍不住泪如雨下。他手拄几案,无限感伤地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眼见神州陆沉、国土沦丧,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共同存亡,以至诚的忠义表达对大宋国土誓死的效忠。
  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形势,朝廷一心想要苟且求安,向元军求和。然而文天祥上书极力地反对,他说:朝廷面临敌军的进攻,持着姑息纵容的态度,而缺乏奋发自强、刚乾决断的忠义之气。他请求朝廷惩治一意投降的求和派,以振大宋将士的士气。
  当时所向披靡的元军锐不可挡,他们挥戈南下,给予南宋王朝沉痛而又致命的一击。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前往皋亭山,与元丞相伯颜谈判。然而,他却被伯颜派兵拘捕了起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在被押送到元大都的路上,与同伴从镇江逃了出来。他们好几度落入了元人之手,但谁都不忍心加害于他。历经风餐露宿种种艰困,避过围追捕截重重障难,他们途经扬州、通州等地,乘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南宋故土。
  在长江航行之时,文天祥凭栏临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然而好景不长,在元将李恒出其不意的猛烈进攻之下,文天祥兵败而走。李恒穷追不舍地追到了方石岭,文天祥妻子儿女不幸被元军捕获。就在局势最为危急之时,部将时赏谎称自己就是文天祥,从而分散了敌军的注意力,使文天祥得以借机逃走。在元人的严刑拷打之下,时赏临刑前始终奋骂不屈,最后慷慨捐躯。
  接二连三的沉痛的打击,并没有摧折文天祥忠勇保国的志节,他从悲痛之中重新振作起来,收拾余兵出军循州,进驻南岭。然而不幸的是,军中却开始流行一种很严重的瘟疫,文天祥的爱子死于这场瘟疫之中。在五坡岭他们遭受到了元将张弘范军队的致命突袭,文天祥寡不敌众,不幸被俘。他被押送到了潮阳,受到张弘范的当庭审讯,在左右士卒威逼下拜的喝令声中,文天祥威而不屈地肃立于大堂之上,他气宇轩昂,志节凛然,目光赫赫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张弘范转而以待客之礼来接待他。
  元军攻破厓山的时候,他们欢歌达旦地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弘范乘兴规劝文天祥说:南宋亡国了,丞相您的忠孝之心也随之仁至义尽。如果您能以效忠宋朝之心来奉事元朝,那宰相的位置除了您还会是谁的?
  文天祥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说: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又无力救拔,为人臣子的人死有余罪,就是献出生命都无以挽回,怎么可能苟且偷生、背叛主上呢?弘范感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义士,就派人护送文天祥前往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市)。
  文天祥连续八天八夜不吃不喝,试图以死来抗争。到了大都,他彻夜未眠,在舒适的住所中,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到通宵。不久之后,他就被移送到了兵马司。元世祖忽必烈惜才爱才,对忠臣良相非常敬重。他深知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唯有任贤举才,方得以保有江山的永固。王积翁进言说: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无论是才识还是气宇,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文天祥相比。于是忽必烈派他去劝降,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报,都不足以报答朝廷,怎么能够苟且求安呢!俗话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如果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就此背弃我谨持一生的忠义,那用这样的无德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天祥在大都被囚禁了三年之久,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元世祖忽必烈有意想要将他释放,但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文天祥那不可摧折的忠勇志节,必然会继续号令天下之士,转战于大江南北。必将成为元朝永远的隐患,放了他,如同放虎归山。
  于是忽必烈亲自提审,做最后的劝降,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忽必烈许下承诺,只要他归顺元朝,就任命他为宰相,但是文天祥拒绝了。他说:身为宋朝宰相,朝廷对我的深恩如同大海一样地深广,我誓死效忠的志节永生都不会改变,怎么可能会侍奉二主呢?看到他的气节无法动摇,忽必烈问道:那你希望我们如何处置你?文天祥说:赐我一死吧。生为宋臣,与国家共存共亡,我了无恨憾。元世祖内心复杂,默默无语,挥手派人把他带了下去。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元世祖下诏对他施行了死刑,然而就在令下不久,他又传下了一道诏谕,下令行斩立即中止,但为时已晚。临刑之前文天祥坦然而又从容地说:我大事已了,无所遗憾。他面向南方,对着大宋国土遥遥而拜。
  文天祥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赞文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说,孔子说的杀身成仁,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因为这个义气能够尽到极点,所以那个仁心,也就到了极点了,读了圣贤人的书,究竟学了些什么事,我到了今天以后,才勉强可以说得没有惭愧了。当时,他年仅四十八岁。
  自古至今的志士豪杰,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之中,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折动摇那不屈的仁义志节。所谓信大义于天下,浩然正气时隔万世,仍为人们永续传扬。这是万古不变的仁义,它深合天理之正,足以安天下之心。
  在殷商衰微之际,周朝以德建国,取代了商朝。伯夷、叔齐以孤弱的体躯,试图去抵挡来自八百诸侯的进攻,就是三尺儿童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他们却愿意坚守不移,至死而无悔。孔子赞美他们是求仁而得仁,了无怨尤,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报恩唯有厉清忠,南宋到了德祐年间气数已尽,信国公文天祥作为一国的柱石,在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转战往还于大江南北之中,力图收复失土。他忠孝两全,守仁守义直到最后。朋友劝止不了他,弘范屈服不了他,索罗宰相也逼降不了他。纵使历经千辛万苦,兵败被执,却始终摧折不了他忠勇不屈的意志。
  他的从容就义、他的视死如归,正是缘于他所欲有甚于生者。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所躬身力行的道德节义,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他的一生,正是仁、美、善的典范,如同星辰般闪耀不绝。
  在一首绝笔诗中,文天祥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在漫天云舒、水天空阔的时候,细看国事浮沉宛如涛生云灭,然而他的忠烈之气,却如同大宋在他心中享国永久般地长存于斯,壮哉!伟哉!
  文天祥的逝世,意味着宋朝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因为大宋曾经永存于他不屈的丹心之中。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他离世后的数百年间,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他的名字、他的诗句,总是为人传唱;他的行谊和操守,成为了天下后世为人为臣,永生不息的楷模与典范,他是华夏民族忠勇不屈的精神象征,是万代传颂的正气之歌。
  【注释】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这些圣哲人虽然离我们的时间久远了,但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典范早晚陪伴着我们。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风檐是我们房屋屋檐下的一个角落,就在这一个角落里打开圣贤的教诲来看,内心会感受到古人这一些好的风范,就好像阳光一样照在我们的脸上。

义篇:()宋弘念旧
  诗曰:宋弘既贵,念及糟糠,不尚公主,大振纲常。
  东汉有一个姓宋名弘的人,做司空的时候,正值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就和湖阳公主谈论朝里的大臣们,去试探她的意思。湖阳公主说:宋公有很威严的容貌,和很有道德的器识,在一班臣子里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光武帝听了,就去对宋弘说:俗语说,做了官,好把贫贱时候的朋友换过了;有了钱,好把穷苦时候的妻子换过了,人情上不都是这个样子吗?宋弘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就是说,凡是贫贱时候交的朋友,是不可以遗忘的,同过甘苦吃着糟糠的妻子,是不可以离异的。光武帝听后,很赞赏他,就对湖阳公主说:这件事情还是算了吧。

义篇:()关公秉烛
  诗曰:关公大义,二嫂同居,秉烛达旦,终夜观书。
  汉末三国时期,有个名将,姓关,名羽,字云长,蜀汉的先主刘备在打天下的时候,和他像兄弟一样同床而睡。可是关公在许多人的面前,总在先主的旁边整日地立着,跟着先主去周旋一切,无论什么艰难危险,都毫不退避。有一回曹操带了军队,一直向东方进兵,攻破了下邳的城池,关公被俘后,曹操差张辽去劝降。关公就与张辽约定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像原来一样照顾刘备家人;如果有刘备的消息,关羽就要回到刘备身边。这个时候,先主的妻子甘夫人和糜夫人都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就让关公和二位夫人在一个房间里同住。关羽点燃了蜡烛,秉烛立于门外,整夜在读书,直到天明。曹操见此,更加敬服。
  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把名将关羽奉为武圣人,至今人们还在供奉他。

义篇:()祖逖避难
  诗曰:祖逖避乱,亲党共之,车载老疾,躬自奔驰。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天性无拘无束,度量很大,把钱财看得很轻,喜欢做侠义的事情,每每到种田人家去的时候,假称他哥哥的意思,把谷米和绸布分给贫苦的人。京师里发生了战乱,祖逖就带领亲戚和同乡的人,有几百家,到淮泗地方去避难,把自己家所有的车子马匹,都乘载那些老年和生病的人,自己却是步行,所带的药物和衣服粮食,都和那一班人共有。后来元帝叫他做了刺史,祖逖因为国家山河破碎,前途很危险,心中一直存有振兴恢复的志向,后来终于打过长江,恢复了一部分失去的土地。
  【注释】逖:tì

义篇:()公义变俗
  诗曰:慈母公义,欲变岷俗,与病置厅,拊摩情笃。
  隋朝时,有个辛公义,做了岷州(今甘肃岷县)的刺史,可是岷州地方的风俗,每逢家里有人生疫病,全家人都要避开离去,孝义的大道理都没有了,凡是生病的人,因为没有人去服侍,多半就死了。辛公义想要改变这个坏风俗,就下了一个命令:凡是有病的人,都用轿子抬到衙门里大厅上来,再叫医生来给医治,等病好了,辛公义就叫病人的家人和他亲族的人来,对他们说:假若疫病要传染,那么我一定死了。于是那些人很感激地哭了,这个坏风俗因此得以废除。全州的百姓都称呼辛公义叫慈母
  【注释】岷:mín。

义篇:()汉宾惠人
  诗曰:汉宾善政,感物降神,丧葬婚嫁,博济惠人。
  五代时,后梁有一个人,姓朱名汉宾,先做了潞州(今山西长治)的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晋州(今山西临汾),镇守晋州。每当他住在这个地方的衙门里,当地稻田里的蝗虫就都飞出他所治理的境界。他到了平阳地方的时候,正逢天旱,就亲自在龙子祠里祷告,果然不到一天工夫,田里就下了很足的雨,四境收获的年成,非常丰收。等到朱汉宾告老还乡,他的亲戚故旧家里穷苦的人,有办不起丧葬的,就给他们棺木具殓;有办不起婚嫁事情的,就帮助他们钱财,受着他恩惠的竟有好几百家,郡里人都很赞美他的义气。

义篇:()冯谖焚券
  诗曰:冯谖弹铗,客于孟尝,收债市义,焚券免偿。
  战国时,齐国有个冯谖。《战国策》记载:冯谖家比较贫困,寄食于孟尝君门下,终日粗茶淡饭。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牎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他鱼吃。不久,冯谖又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出无车牎。孟尝君又让总管给他车子。过了一段时间,冯谖第三次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牎。孟尝君再次派人供他老母衣食。冯谖弹铗索要待遇,丝毫没有降低其名士的风流。冯谖从此不再弹铗,尽心竭力为孟尝君做事。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去讨债,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说,凡是百姓们欠的债,都不用还了,然后又把全部的债票当着百姓们的面统统烧掉才回来。孟尝君看见冯谖回来了,就问:债都收完了吗?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呢?冯谖回答:收完了。孟尝君又问冯谖买了什么回来?冯谖回答:买了回来,我看你的府上,金银谷米绫罗绸缎,都是富足得很,只缺了,所以我替你买了稀有的东西回来。孟尝君听了,勉强应了一声。
  后来孟尝君不做齐国的相国了,他门下所有的食客都走了,幸亏有冯谖出谋划策,孟尝君才再次做了齐国的相国,并安居高位数十年。
  【注释】谖:xuān。铗:jiá,剑把,弹铗以引起别人注意。
  牎:chuāɡ,同

义篇:()袁升还妾
  诗曰:袁升买妾,义而归之,不求聘礼,复赠余赀
  南宋有个叫袁升的人,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妻子准备了银钱叫他到临安(今杭州)去买一个妾。袁升就去买了一个女子,可是那个女子一副很忧愁的样子,袁升就问:是什么缘故使你这样忧愁?那个女子哭着说:我原来是赵知府的女儿,因为父亲死了,家里很穷,所以母亲把我卖了,得了这笔钱,可以归葬父亲了。袁升听了这一番话,就把那个女子送了回去,不但不向她们讨还聘钱,而且又另外把自己袋里剩余的钱资助给她们。袁升回到家里,他的妻子问:买来的妾在哪里?袁升就把这件事的原委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很高兴,说他心肠好,一定会有儿子的。果然第二年,他妻子就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袁韶,后来袁韶做了很大的官。
  【注释】赀:zī,同

义篇:()孝基还财
  诗曰:宋张孝基,受岳家赀,屡试其子,悉以归之。
  宋朝的张孝基,娶了同里富人家的女儿做妻子,那个富翁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品行很不好,富翁就把儿子赶出了家。富翁死的时候,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后来富翁的儿子流落街头,成了叫化子。有一回,张孝基遇见了,就问他:你能不能耕种园地呢?他回答:能。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见他很辛勤地耕作,张孝基就再问他:你能不能够管理库房呢?他又回答:能。张孝基就叫他管了库房。以后他越加敦厚谨慎,勤俭可靠,张孝基就把岳父所有的家产,统统还给了他。

义篇:(十一)云敞葬师
  诗曰:云敞之师,人皆背之,自劾弟子,竟收其尸。
  西汉的云敞,字幼儒,平陵(今陕西兴平)人,他师从一代名儒吴章学习儒学,对老师非常地尊敬。吴章是《尚书经》的博士,追随他求学的学生达一千多人之多。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他横征暴敛,刑罚严苛,给百姓摊派了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他毒死汉平帝,篡夺帝位,并滥加封赏,又不断挑起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各族的战争。人们对他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
  王莽篡政,逼令汉朝皇帝的母亲以及皇后外家留住中山,不得到京师来面见皇上。王莽的长子王宇深表不平。想到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王宇决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去向他的老师吴章求教,商讨如何能够遏止王莽的种种恶行。吴章认为,王莽此时怙恶不悛,一意孤行,而且又大权在握,他是无法听得进任何人的规劝的。他做事狠戾凶残,不循从道德良心做事,而且又喜欢装神弄鬼,对鬼神灵异的那些神神怪怪的说法深信不疑。所以不如就顺水推舟,搞一些鬼怪的神异事件来吓唬吓唬他。再套用那些歪理邪说,证明他已经众叛亲离,天怒人怨,连上天都将要降下大祸于他,从而逼他退位,永绝后患。
  王宇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就派吕宽提着一桶血,在半夜三更四下无人的时候,把红惨惨的血水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仿佛是鬼神留下的诰谕,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再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然而吕宽的行为,却被守夜的门卫查知,事情很快就败露了。丧尽天良的王莽,不但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对怀有身孕的儿媳,也痛下了毒手。
  不但如此,王莽还诛杀了皇后的娘家卫氏家族的族人,并借机铲除异己。在这次事变中,被无辜害死的人达一百多人。身为儒林领袖,吴章为了心中的道德节义,用生命的代价,写下了最为重要的一笔,他威而不屈坦然就义,最终被王莽下令施以酷刑。残忍至极的王莽派人将他的肢体一节一节地割下,腰斩于东市门外。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读书人敢为天下先的志节,正是吴章对奉持一生的儒家之道,所作出的壮美绝伦的注解。
  吴章是一代大儒,追随他的弟子达一千余人之多。王莽认为他们全都是吴章同党,要全都禁锢关押起来,其中更不允许有任何人留在朝廷中做官。谁都清楚王莽是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痛下毒手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横祸,也为了继续保住仕途上的光明前程,吴章的学生们开始在朝野中,公然宣称自己不是吴章的学生,而早已师从其他某某人,早就不在吴章门下了。
  当时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师的惨死使他悲伤欲绝。每每想起老师深切的爱护和不倦的教导,那父子般至亲至爱的天伦之情,和老师那道义浩然的一言一行,不住地在他的脑海中盘旋荡漾。老师终其一生守仁守义直到生命尽头,他笃行不怠的言传身教,永远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纵使历经岁月流逝也永远都不会消失。云敞决心挺身而出,为最为敬爱的老师,谨守作弟子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情义。
  当时正值局势动荡之时,云敞一路哭号跪拜着来到老师体无完肤的尸首前,肝肠欲碎。他大呼着自己就是吴章的学生,他悲切的哭声蕴含着对老师至深的追念,他将老师的尸首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包好,护在自己的怀中,泣不成声举不成步地哭号着回去。他不畏惧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吴章的学生,他不畏惧自此而后他就是冲在最前方的恶党与罪魁,他只知道老师坚守仁义直到最后,而他自己终生实践的正是老师最深切的教诲。
  云敞公然按照师礼把老师的尸首敛棺而葬,他悲切的哀号之声倾动了朝野,使整个京师的人都为之瞩目。车骑将军王舜被他的义行深深感动了,他赞美云敞就如同栾布一样地有情有义,并推荐他为中郎谏大夫。云敞屡屡以生病为由,避隐在家终老余生。
  千百年来,云敞成为了学生承事老师,忠义绝伦的典型模范。曾经有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样地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正是说,政治清明的时候,读书人可以振缨而仕,到了乱世之世,则可以抗足而去。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读书人坚勇的志节,往往正是在力敌万夫的危难关头,表现得尤为壮烈,云敞坚韧不屈,把为人应有的道义尽到了极处。
  【注释】劾:hé,揭发罪状。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义篇:(十二)刘濠焚宅
  
  诗曰:宋有刘濠,翰林掌书,欲毁党籍,自焚其庐。
  南宋末年,刘濠在翰林院里做掌书官,后来宋朝灭亡了,刘濠的同县人林融,组织了一支义兵,不幸起义失败了。元朝就派人把林融的同党记了下来,牵连进去的人很多。差人路过刘濠家,就在他家里寄宿。刘濠看见牵连的人这样多,就想了一个计策,用酒把差人灌醉了,又放了一把火,把自己房子烧掉了,于是名薄籍也烧毁了,差人没有办法,就另外造了一种薄籍,因此牵连的人都得以幸免了。后来刘濠的曾孙刘基辅佐明太祖灭了元朝,建立明朝,被封为诚意伯,人们都说这是祖上积德,所以子孙才会发达。
  仗义
  一举一动,惟义是取,义之所在,无往不利,
  小人见利,即忘其义,虽得小利,究竟吃亏。

 

九子十状元风水發坟:余国定墓催发家族十状元
九子十状元风水發坟:余国定墓催发家族十状
祖坟风水:为什么祖先坟墓与后人息息相关?
祖坟风水:为什么祖先坟墓与后人息息相关
  • Copyright 2006-2007 大唐世纪易学堪舆(www.dtsjfsw.com)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易学文章转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速联系本站
  • 大唐世纪易学堪舆策划 庆云阁易学堪舆择日馆 中国风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现代城A-7
  • 电话:13701123629 邮箱:774529136@qq.com